一、“十二五”山东省产业援疆成效
据统计,2010-2014年,山东省在新疆投资产业合作项目1129个,到位资金2283亿元。同期,在喀什地区,山东省实施产业合作项目355个,完成投资187亿元。产业合作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呈现出“五个转变”:
一是由以援建4县为重点向整个喀什地区乃至全疆的全方位合作转变。2010-2014年,山东省与喀什地区的355个产业合作项目中,在对口支援4县的项目有178个,在其他8个县的项目有177个。目前,山东省企业以喀什地区为支点,已遍布新疆各地州和兵团各师团场。
二是由引进工业企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进转变。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2010-2014年达成的1129个鲁疆产业合作项目中,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162个,原材料、石油化工等工业项目694个,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项目273个。
三是由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向各类经济组织共同参与转变。一方面,帮助受援4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园区承载产业转移和发展的能力,目前4县园区全部升格为自治区级园区,投产企业454家,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79.7亿元。2010-2014年实施的1129个鲁疆产业合作项目中,国有企业投资项目159个,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项目达到970个,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
四是由自发的、分散的、小规模的产业合作向大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配套,有组织、有规划的集群式发展转变。
五是由劳动力外来引进向本地化培养使用转变。针对受援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困境,积极引导在疆山东企业不断探索,通过依托4县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目前,仅山东省对口支援4县已投产项目就安置就业人员2.7万人,落地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增加就业5万多人,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培训管理和服务民族员工的新路子。
二、“十三五”山东省产业援疆的总体思路
(一)理清鲁喀产业合作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贯彻山东省委和新疆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深入落实《山东省落实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的政策措施》,牢牢把握受援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产业促就业,就业促稳定”的双促战略,紧贴民心改善民生,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努力提升产业合作成效,深入开展交往交流交融,巩固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稳定相结合的援疆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指导,把产业援建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不断提高对口援疆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明确援疆资金对产业合作的支持方向。一方面,继续支持受援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扶持粮库建设、节水灌溉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支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建设;一方面,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喀什地区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2014年,山东制定了《山东省援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山东省援疆资金中安排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00万元,2015年增加到7000万元。“十三五”期间,山东继续安排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支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机械加工以及民族手工业、民族药业、民族餐饮、清真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
(三)力促重点领域产业合作新突破。鲁喀产业合作有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喀什开发区建设三大历史性机遇,同时有两地差异化、互补性、越来越大的产业合作空间,引进山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喀什投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群众在企业稳定就业,大有文章、有大文章可做。根据喀什的资源禀赋和山东的产业优势,“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产业援疆选定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三大领域为鲁喀产业合作重点。
(四)积极推进乡村产业社区建设。长期以来,各级非常重视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落地项目也逐年增加,但多数面临招工难问题,同时政府又有就业难的困扰。自2014年起提出并逐步推行居住区、工贸区、种养区“三区”同建,在援建四县分别确定了一两个乡村产业社区试点,已初见成效。通过推行乡村产业社区建设,让大批不愿、不能离家的群众实现了就地就近便利就业,大大缓解了“两难”问题,打开了促进就业新通道。尤其在推动山东如意集团、济宁中兴手套公司投资中,探索了促进群众集中规范就业与就地就近便利就业并举的新模式,即核心业务在园区建厂集中生产,用工多的手工制作环节下乡进村入户分散加工。下一步,山东省将不断完善提高,持续抓下去,力争三年建成100个乡村产业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