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标GB/T 4754-2011),轻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及饮料、塑料、造纸、皮革、家电、家具、玩具、照明、日化、陶瓷、玻璃、五金、自行车、乐器、工艺美术、轻工机械等20个大类、67个中类、193个行业小类,涵盖人民生活的吃、穿、住、用、行、玩、教、乐等多个消费方面。
2015年新疆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4.2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39.2亿元,就业人数11.53万人。其中: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比重12.35%,工业增加值占11.4%,出口交货值占62.2%,就业人数占16%。轻工业在繁荣市场、满足内需、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稳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加快促进新疆轻工业“十三五”期间跨越式发展,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定位,结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积极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编制而成。规划期为2016年到2020年。
二、发展环境和形势
(一)产业基础
新疆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轻工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拼搏进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规模快速增长,食品产业优势突出。2015年新疆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0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12.35%;“十二五”期间新疆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8%,高于全国轻工业18个百分点,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制造、塑料制品、皮革加工等一批优势轻工产业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绿色食品加工业稳步增长,已初步形成北疆特色农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南疆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格局。番茄酱、葡萄酒、肉制品、红枣、核桃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轻工投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新疆轻工业投资高速增长,有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1年至201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2亿元,年均增长24.5%。可口可乐、统一、娃哈哈、汇源、康师傅、农夫山泉、伊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大在新疆的投资力度。投资项目从食品行业、塑料制品等传统行业向彩印、包装、生物发酵、家电等多个行业延伸,新疆轻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疆轻工业新增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新增自治区产学研示范基地企业15家。41项新产品新技术项目、38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通过验收。30个产品获得自治区优秀新产品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建设取得成效,2家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12个商标获自治区著名商标认定,92个产品获新疆名牌产品称号,3家企业荣获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称号。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促进了新疆轻工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高。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环保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区轻工重点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达到2.5吨标准煤。重点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4%。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造纸三个主要行业废水污染物COD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34%。轻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环境友好度大幅提升。
产业惠民作用显著,带动就业贡献突出。轻工业是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新疆轻工业80%以上的行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在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数百万农牧民直接受益。特别是2012年以来,自治区实施“民生工业促进计划”,支持就业容量大的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发展,加大了对民族手工业、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及特色小食品等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农村以及城镇居民就近、就地和居家就业。据各地州市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区民生工业重点行业(地毯、绣品及服饰、宝玉石加工、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有法人企业1146家、合作组织1375个、个体工商户及大户162978万户;从业人员47.8万人;人均年收入9762余元。
新疆轻工业的发展,为服务“三农”、扩大就业、繁荣市场,促进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十三五”期间轻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优势
1、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带来国际产业合作机遇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与中亚及欧洲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与新疆接壤的周边国家对中国轻工产品有着巨大市场需求,2015年新疆周边8国进口中国轻工产品325.5亿美元。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国轻工产品具备较强国际竞争优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为新疆轻工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疆将成为轻工产品出口及国际优势产能合作的重要通道。
2、供给侧改革与实施“三品”战略为产业提升带来政策机遇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轻工产品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但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海外购物成为热潮,轻工业“补短板”的任务十分紧迫。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通过深刻分析我国消费品工业发展形势,决定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专项行动。新疆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初级产品多,国务院推动消费品产业升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新疆轻工业全面提升品质、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带来政策机遇。
3、独特资源禀赋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轻工门类中百分之五十的行业是第一产业的延伸,百分之七十的产值是源于对农副资源的深加工。新疆地域广袤,日照充足,病虫害少,农药用量低,农林产品绿色优质,葡萄、红枣、核桃、苹果、番茄、辣椒、玫瑰花等产品国际驰名。牛羊鸡鹅鸭等畜禽产品肉质肥美,乳业资源丰富,是大食品产业的优质原料。沙棘、戈宝麻、恰玛古、肉苁蓉等特色植物是高级营养食品产业的重要资源。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形成新疆优异的资源禀赋,为新疆轻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中央政策扶持及对口援疆带来巨大推动
党中央十分关怀新疆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对新疆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更加优惠财税金融政策及投资、土地、人才等政策。目前自治区全面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全国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深入推进。轻工行业即是优势资源转化产业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新一轮对口援疆的重点领域。中央的特殊扶持政策及全国对口援助将带来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的巨大支持,成为“十三五”期间新疆轻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不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新疆轻工业发展基础弱,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装备水平低,竞争力不高。科技人才不足,劳动用工成本近年上涨较快,与内地市场距离远,运输成本高,成本优势减弱,比较优势不突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原料供求关系不稳定,融资、物流、保险等配套服务不完善,影响投资与贸易的制约因素仍然突出。轻工业占工业比重低,社会对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弱,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机遇,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推动供给侧改革。以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为导向,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及特色轻工产业基地。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构建安全、绿色、优质、现代轻工产业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开放水平、吸引要素集聚,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新疆特色资源,鼓励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提升产业价值,实现创新发展。
2、深化产业融合,实现协调发展。着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推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重视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挥兵团与地方协同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3、突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原料基地、开发绿色优质产品,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轻工产业。
4、彰显合作理念,实现开放发展。抓住国内外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把握经济结构调整机遇,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打造轻工产品出口加工产业聚集区及进口农林牧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推动亚欧国家经贸合作。
5、弘扬民族特色,实现共享发展。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大力开发适合民族生活习性的轻工产品,弘扬民族传统,彰显民族风情,打造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产业布局上要给予南疆四地州适当的政策倾斜,通过产业扶持实现精准扶贫,实现“南北疆”平衡发展。
(三)战略定位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的发展建设,发挥特色资源及国际区位优势,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导,带动关联产业大发展;建设轻工产品出口加工及进口农林牧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努力使新疆轻工业发展成为富民稳疆主体、产业兴疆引擎、丝路经济先锋的重要产业。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快发展,使轻工业在新疆工业所占比重提高到15%,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行业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新疆轻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 %左右,实现新增投资1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十三五”末期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利润与主营收入同步增长。
创新能力增强。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 1 %以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0.31:1提高到0.50:1。大食品工业新增主营收入800亿元,带动农业增收200亿元以上,带动第三产业增收320亿元。
产业惠民提升。“十三五”末期,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就业人数从当前15万人提高到30万人,解决新疆城镇化进程所需新增就业岗位的20 %。轻工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稳步增长,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经济保证。
开放水平提高。轻工业进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轻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大幅度提高轻工产品在中亚国家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促进与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产业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作用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见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进步,大幅降低能耗水平,实现环保达标与绿色发展。到“十三五”末,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降低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3%,确保新疆轻工业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一)打造优质绿色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5年新疆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7亿元,占全区轻工业的比重为46.9%。与2010年相比,新疆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7.4%。
到2020年,全区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年均增长12%。
1、油料加工业
现状:2015年新疆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187.9万吨,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0.3%。
目标: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油料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新疆油料丰富、品质优良,产业优势突出。稳定棉籽油脂生产,加强综合利用,发展磷脂、植物蛋白深加工项目,适量开发起酥油、人造黄油,满足糕点行业需求。建立向日葵绿色种植基地,生产富含亚油酸和维生素的葵花籽油。大力发展核桃油,满足高端市场需求。鼓励开发红花籽油、葡萄籽油、番茄籽油、玉米胚芽油、杏仁油等特色油脂。
产业重点布局在北疆昌吉州、塔城、博州、伊犁州和南疆阿克苏、喀什、巴州。重点支持昌吉地区及阿拉山口保税区内粮油企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阿勒泰地区发展向日葵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绿色循环的生态农产品基地。
2、面粉加工业
现状:2015年新疆小麦粉产量327万吨、大米产量43.3万吨,与2010年相比,小麦粉和大米产量年均增长3.6%和18%。
目标:到2020年新疆规模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以上。
新疆面粉蛋白质含量高、色泽好、麦香味浓。大力建设优质高产小麦基地,扶持培育龙头加工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发展绿色、有机、优质、营养面粉,开发面向超市的小包装面包粉、拉条子粉、无糖面粉及挂面、面条类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按照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等要求,加大系列化、多元化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优、新、特产品的比重,强化质量安全,加强品牌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上下游联合协作,培育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卫生、环保、安全、能耗等指标的约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
3、甜菜制糖业
现状:2015年新疆制糖行业共有单体制糖企业14家,食糖生产能力80万吨,食糖产量43.11万吨,与2010年的42.6万吨基本持平。甜菜平均单产3.97吨/亩,菜丝平均含糖13.78%,兑付农民甜菜款近100亿元。
目标:到2020年,新疆制糖能力由2015年的80万吨/年增加到90万吨/年,食糖实际产量由2015年的43万吨增长至70万吨,甜菜收获量到500-700万吨,甜菜种植面积达到140-190万亩。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规定,循环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新疆是全国甜菜糖的重要基地,甜菜糖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具有单产高、糖份含量高、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十三五”期间要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培育和推广优良甜菜品种,进一步提高甜菜含糖和甜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展能效对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高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水果糖、营养糖、有机糖、膳食纤维、专用酵母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甜菜糖产品附加值。
4、肉制品行业
现状:2015年末,全疆猪牛羊存栏4687.0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5%。全年猪牛羊出栏4154.49万头(只),增长2.8%。猪牛羊肉总产量128.96万吨,增长1.8%,其中,牛肉产量40.45万吨,增长3.3%;羊肉产量55.43万吨,增长3.4%;猪肉产量33.08万吨,下降2.3%。禽肉产量14.29万吨,增长10.0%。禽蛋产量32.64万吨,增长6.9%。1978年、2000年、2010年、2015年全疆肉类产量分别为9.65万吨、90.00万吨、121.74万吨、155.84万吨。“十二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1%。
目标:“十三五”期间,新疆肉制品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新疆地域广袤,草料丰富,适合大规模发展畜牧养殖产业,为新疆及内地提供高品质的肉制品。落实新疆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大幅提高草料种植面积,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发展路子,为“十三五”期间肉制品、乳制品、皮革加工业等全产业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新疆饲草品质绿色无污染,新疆牛羊肉及其制品鲜嫩、营养丰富,具备绿色有机等基础条件,是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优质资源。要大力发展畜牧及家禽养殖产业,选育优良牛羊品种,大力发展绿色草场和优质饲料产业,通过牧区圈养及农区规模化养殖,提高牛羊出栏量。完善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卫生检验、冷冻储藏、冷链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精品分割肉制品、低温肉制品、生鲜调理肉制品、速冻调理肉制品、高温调理肉制品、休闲肉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家庭烹饪用半成品,提高熏肉、熏马腸等具有新疆特色的熟肉制品比重。对牛羊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利用引进和自主开发技术生产胎素产品及抑肽酶、血红素、胆红素、免疫蛋白、活性钙等生物制剂。
——屠宰与分割肉:鼓励生产企业的生产设施和技术装备向国际标准靠拢,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突出资源的绿色和特色,提高屠宰集中度,向多品种、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分割肉发展,开发方便、安全、小包装的清真肉类制品,提高肉品的附加值。
——熟肉制品:适应当前肉制品消费趋势,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鼓励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肉制品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引进。
——副产品加工及生化制剂:开展牛羊副产品深加工,利用高科技研发生物制品和保健食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积极研发生产胎素产品及抑肽酶、血红素、胆红素、免疫蛋白、活性钙等生物制剂。
——原料基地与原料工业:配合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的实施,继续加大对牛羊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加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和建立原料基地,发展农区规模化养殖和牧区圈养畜牧业,提高牛羊肉商品率,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大力发展肉鸡、蛋鸡养殖业,开发方便食用的整切鸡、鸡胸、鸡翅、大盘鸡块等分切鸡肉制品及熟食深加工产品,支持利用专卖店和专柜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支持南疆发展以肉鸽为主的禽类产品加工产业。
——大力发展鹅鸭产业基地,形成孵化繁育、蛋制品、肉制品加工产业链,生产鹅肝酱等商档食品。利用生物技术,建设鹅血清、胆红素等深加工项目,形成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产业。
5、林果加工业
现状:截止2015年,全疆林果种植面积达97.2万公倾,水果产量961万吨。坚果产量73万吨。其中,红枣产量达305万吨,占全区水果产量的31.7%。红枣已成为新疆林果业第一大果品。“十二五”期间新疆水果产量平均增速为10.1%。
目标: 到2020年全区特色林果精深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加工率达到40%以上,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来疆发展林果加工业;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新疆本土龙头企业,努力形成一批有品牌引领、科技支持、辐射带动力强的林果加工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全面提升特色林果加工转化和冷藏贮运能力。围绕我区红枣、核桃、杏子、葡萄、香梨、苹果等12个主栽品种,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干果等休闲食品,积极发展浓缩汁、果酒等产品。同时,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果皮、果核、果渣等副产物,开发食品添加剂、有机酸、氨基酸、蛋白饲料和发酵酒精等产品,提高原料利用率,增强特色林果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重点支持和田红枣、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等产品提高加工及储运能力、扩大市场份额。重点支持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州、喀什、和田地区干果深加工项目,支持各地打造集展示贸易、仓储物流、商业服务、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干果采购基地。
6、发酵行业
新疆气候干燥,环境质量高,且玉米资源丰富,发展发酵产业优势突出。坚持内涵提升,适度扩大规模,在传统味精、黄原胶产品基础上,重点开发小品种氨基酸、新型酶制剂、多元醇、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活性肽等产品。推进高附加值氨基酸、有机酸、特种功能发酵制品、新型香精香料和多元醇产品发展。抓好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水耗,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支持乌昌地区、伊犁河谷地区做大做强生物工程产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产业
2015年新疆食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亿元,占全区轻工业的比重为20.1%。与2010年相比,新疆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6.9%。
到2020年,全区食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年均增长10.6%。
7、乳品行业
现状:全区乳制品生产企业83家。在获证企业中,乳粉生产企业43家,液态奶生产企业48家,其它乳制品生产企业9家。2015年全区乳制品生产企业年处理生鲜乳能力达270万吨,鲜生乳产量155.77万吨,同比增长6%,乳制品产量48.64万吨,同比增长11%。
目标:全区“十三五”期间保持乳制品产量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全区乳制品产量达到230万吨。日处理鲜奶500吨以上的企业达到5-8家,争创2-3个国内知名品牌。
我区发展乳业生产,要在巩固天然牧场优势的同时,加强农业区奶牛基地的建设,将奶牛饲养业的重点放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焉耆盆地等三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根据奶牛饲养业的发展情况,乳制品加工产业布局向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倾斜。
——在乌昌、石河子等地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超高温灭菌乳、功能乳、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
——在焉耆盆地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超高温灭菌乳、干酪、乳清制品。
——在伊犁河谷重点发展优质工业奶粉、奶酪和工业酪蛋白产品,适当发展奶油和炼乳等乳制品。
——在喀什、阿勒泰地区重点发展驼奶、马奶、羊奶和驴奶等小品种营养保健奶制品。
按照“基地型”乳业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合新疆地理条件奶畜品种,优化乳制品的品种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培养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龙头企业。引进良种奶牛与品种改良相结合,扩大“基地型”饲养规模,加快奶源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自控奶源比例。着力发展高标准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性乳粉。优化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提高原奶分离提取装备水平,发展乳蛋白、乳糖、干酪素、奶酪、奶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特色畜牧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保健功效的骆驼奶、驴奶、羊奶,支持企业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建立健全乳业风险保障机制,保证供给和质量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奶业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乳品企业的第一责任,形成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强大合力。加快建设现代奶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奶业扶持政策,完善生产消费预警机制。
8、番茄加工业
现状:截止2015年底全区规模以上罐头生产49家(番茄制品生产企业116家,番茄酱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406888万元,工业增加值80203万元,出口交货值149058万元。生产番茄酱82.5万吨,比2010年的104.9万吨下降22.4%,行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8.5%,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稳定在90万吨左右的目标。
新疆番茄产业主要位于天山北坡和南疆焉耆盆地,重点企业包括中粮屯河、新中基、新疆农垦、冠农股份、天业食品五大集团,2015年五大集团生产番茄酱48万吨左右。
新疆番茄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5%以上,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属于原料性半成品,包装规格为5公斤及以下的小包装,以及占总产量的90%以上的220升及以上的大包装的番茄酱产品。
目标:“十三五”期间,新疆番茄产业应以“稳定产量、调整结构、提质增效”为目标,番茄制品产量稳定到90万吨以上,设备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单位增加值耗水年均降低6%。
稳步扩大自有原料基地,提高原料品质,降低采收成本。以延伸产业链为目标,积极开发适用于终端消费的调味番茄酱、番茄沙司、番茄汁、番茄粉、小包装番茄酱、番茄红素、番茄籽油等产品。以市场细分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高端客户的特种番茄酱产品,如特定破碎工艺、浓度、粘度、红色素、灰分等产品,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区番茄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十三五”期间,严格控制番茄制品生产总量,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原则上在焉耆盆地和天山北坡地区不再建设新的番茄酱加工企业,淘汰日产50吨番茄酱(日处理500吨番茄)以下生产能力生产线,关闭日处理1500吨番茄酱(年产15000吨番茄酱)以下能力的企业。
充分发挥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优势,继续巩固天山北坡和南疆焉耆盆地番茄产业优势,同时进一步挖掘潜力,促进环塔里木盆地林果产品的就地转化加工,开发生产浓缩果浆等产品,提高设备利用率。在乌鲁木齐、昌吉地区,鼓励和支持番茄粉、番茄红素及分装小罐番茄制品等精深加工制品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鼓励企业以中亚国家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市场,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番茄制品。重点支持中粮屯河、中基健康、新疆农垦、冠农股份、天业集团等大企业发展,推动番茄产业在品牌、质量、效益、自律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从而加大新疆番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做精做强新疆番茄产业。
9、焙烤食品业
新疆地区粮油糖料资源丰富,发展焙烤食品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扶持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借鉴连锁经验,走品牌经营道路。研发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健康营养型食品。发展薯类、谷物类等风味食品。生产适应中亚、西亚、南亚国家消费习性的焙烤食品。
——焙烤食品业适合全疆布局发展。要重点支持南疆地区企业进一步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工业化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中亚国家市场出口份额。
——积极适应餐饮行业方便化、风味化、后厨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着力“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建设,引入节能环保卫生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培育本土品牌,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借助旅游产业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平台,加大推介力度,推进特色烘焙产业发展。
10、辣椒加工业
新疆辣椒品质好,色价高,是提取辣椒红素的优质原料。培育适宜机械采收的优质辣椒品种,降低辣椒生产成本,保持辣椒加工业的竞争优势。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打造辣椒红素提取龙头企业,形成辣椒种植、辣椒颗粒制作、辣椒红素提取全产业链,扩大产品出口量,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有序发展酿酒和饮料工业
11、白酒行业
现状:新疆白酒现有生产企业200家以上,近80%分布在北疆,已获取生产许可证的有148家,生产能力达18万千升。拥有以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伊犁肖尔布拉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三台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小白杨酒业有限公司、新疆托木尔峰酒业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2015年全区白酒产量8.6万千升,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3.3%。
目标:突出地域特色,力争实现白酒产量超10万千升的目标,年均增长3.5%以上。
运用现代生物科技,研发在新疆独特生态环境下的酿造风格。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推动白酒产业向生态、有机、功能化发展。要注入民族与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具有西域风情的品牌产品,大力提升新疆白酒市场竞争力。主动顺应市场消费新需求,把握健康、理性消费新趋势,着力解决中低档产品同质化现象,实现产品的价值提升和效益提升。
12、葡萄酒行业
现状:2015年,全区葡萄种植面积225万亩,约占全国葡萄种植面积1230万亩的18.3%。其中酿酒葡萄种植面积61.2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新疆酿酒葡萄的种植已形成了北疆天山北坡、伊犁河谷、东疆吐哈盆地和南疆焉耆盆地四个主要产区。酿酒葡萄主栽品种天山北坡有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美乐、西拉、黑比诺、马瑟兰、意斯琳、维代尔、晚红蜜、贵人香、烟73、霞多丽、雷司令、柔丁香等。
全区现有已建成葡萄酒生产企业134家,其中取得QS生产许可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84家,在建葡萄酒企业87家。全区年生产葡萄原酒能力40万千升,实际年产葡萄原酒约15万千升,成品葡萄酒8.75万千升,形成了尼雅、楼兰、乡都、芳香庄园、驼铃、新雅、伊珠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
目标:突出地域特色,力争实现葡萄酒10万千升(瓶装酒),年均增长10%以上。
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低,是世界公认的三大优质葡萄酒酿造基地。要以“优质产区、特色葡园、精品酒庄”为主攻方向,以“产品品质高、产业规模大、产区声誉响”为目标,通过“小酒庄,大产区”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生产、生活、旅游和文化传承功能的高端葡萄酒庄集群。
稳固酿酒葡萄栽培面积,培育特色酿酒葡萄品种,积极选育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质新品种,优化提升酿造工艺。大力培育特色酒庄产业,优化产区特色的剪枝和培形工艺,结合旅游生态观光与文化产业,促进葡萄酒产业园林化、集群化发展。打造有机和地理标志品牌产品,扩大宣传力度,引领消费趋势,结合电子商务,开发定制小众品牌产品。
重视葡萄酿酒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应用先进生物技术,从葡萄皮渣、葡萄籽、酒泥等及葡萄鲜叶中萃取原花青素、亚油酸等营养成份,制作花青素硬胶囊、葡萄籽提取物软胶囊、葡萄籽油等具有保健功效的高附加值产品,提升葡萄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合理发展干红、干白产品,推广半干、半甜、甜型、起泡酒等产品,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提高佐餐酒的比例,丰富市场供给,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建立产学研联盟,培育行业的科技人才队伍。重点突破酿酒葡萄的品种区域化和酒种区域化,埋土防寒区葡萄栽培机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力推动优势产区品牌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诚信度高的企业,增加其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重视原产地保护,积极推进酒庄酒证明商标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葡萄酒展会和国际知名葡萄酒大赛,提升我区葡萄酒的影响力。
13、果露酒及其地域特色酒
果露酒低度、营养、保健,能够开胃增进食欲,有显著的滋补作用。利用丰富的鲜果资源,采用先进酿造工艺,开发以石榴、苹果、梨、红枣、杏、鲜食葡萄等为原料的各种果露酒产品,拓展鲜果用途、提升鲜果价值、丰富消费市场、促进果农增收。同时依据新疆地理特点及民族消费喜好,研制出融合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的特色饮品,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木赛来斯”是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果品饮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丰富的营养与保健功能,深受民族地区及中亚国家消费者喜爱。采用现代生物酿造技术,优化提升传统工艺,培育品牌,扩大市场。
14、啤酒行业
现状:新疆啤酒行业现有集团企业2家,为乌苏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啤酒生产能力已达95万千升以上。2015年全区啤酒产量为46.7万千升,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2%。
目标:突出地域特色,稳步发展啤酒行业,啤酒产量达到70万千升。
稳定当前行业集约化发展格局,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小型化、便携化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单一的淡爽型向高酒精度、麦芽度个性化发展。适度引导低醇及无醇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高啤酒质量和风味稳定性,向饮料化、个性化、多品种方向发展。
15、饮料工业
现状: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有规模以上饮料生产企业2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2.9亿元,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6.2亿元,生产饮料260万吨,比2010年增长2.29倍,年均增长18%。其中:碳酸饮料14.6万吨,果蔬汁饮料97.2万吨,包装饮用水125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22倍、3.03倍和2.38倍,是“十二五”期间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新疆饮料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国知名的大企业集团如娃哈哈、康师傅、统一、汇源、农夫山泉、蒙牛、旺旺、中粮可口可乐均在新疆投资建立工厂,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带动新疆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新疆本土企业以植物蛋白饮料和特色果汁饮料为突破口,实现快速发展。如美益天V18巴旦木饮料、笑厨域上果实巴旦木、核桃乳饮料、冠农股份香梨清汁、阿米娜黑加仑饮料、喀什一源石榴汁、葡萄汁饮料等;三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饮料快速发展。如和田地区民族特色玫瑰花饮料、霍香饮料及喀什地区雪菊饮料等;四是围绕新疆资源和地缘特点形成了北疆乌鲁木齐至石河子茶饮料、饮用水、含乳饮料、碳酸饮料、固体饮料为主,南疆四地州以果蔬汁饮料和民族特色饮料为主的区域布局。
目标:2020年全区饮料产量达到500万吨,规模以上饮料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比2015年的53亿元增长88% ,年平均增长率17%,成为轻工行业百亿元产业之一。
“十三五”期间,新疆饮料业在稳步发展包装饮用水和碳酸饮料基础上,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支持天山北坡汇源、娃哈哈、美益天、笑厨、康师傅、统一等发展葡萄、桃汁、巴旦木、核桃乳、果蔬汁饮料及茶饮料,支持南疆地区发展具有资源特色的杏子、石榴、红枣、葡萄、香梨等浓缩果汁、果浆及饮料,形成南北疆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以科技创新带动行业发展,重点支持采用冷杀菌、近红外快速糖分析、复合酶、超滤、卧螺分离、复合果蔬汁等技术,从而带动行业技术升级,提高新疆饮料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鼓励企业以中亚国家为市场,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果蔬汁饮料。
浓缩果汁、果浆布局在原料生产区。民族特色饮料布局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蛋白饮料、果蔬饮料、含乳饮料、茶饮料等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喀什经济开发区。
(四)依托畜牧业优势,做强皮革制品等相关产业
16、皮革行业
现状: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2015年末畜牧存栏数4875.03万头,畜牧出栏数4340.05万头。出产牛皮245万张,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出产羊皮2642万张,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2015年全区规上皮革生产企业4家,分布在博州、克州和昌吉州三地,轻革产量626.9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 6.4亿元,工业增加值 0.7 亿元。整体上看新疆皮革行业目前仍以蓝湿革加工为主,成品革及皮革制品的生产规模仍较小,尚处于起步或恢复阶段。
目标:稳步提高皮革行业产销量,逐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十三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至“十三五”末实现年产蓝湿革1000万平方米,成品革100万平方米,逐步扩大皮革制品生产规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进制革工业区、出口皮革制品工业园的建设。
推动少铬无铬鞣制技术、无氨少氨脱灰软化技术、废革屑污泥等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提高设计加工水平,推动产品向绿色、品质、时尚及个性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降低生产过程中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基本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
充分利用边境口岸优势,重点支持博州、克州皮革生产企业,稳定原料皮、加大蓝湿革的进口数量,扩大成品革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在乌昌地区、伊犁州、喀什地区建设皮革制品工业园区,形成面向中亚市场出口的皮鞋和皮件的生产基地。
17、骨胶行业
骨胶产品用途广、附加值高,是生产食用明胶等胶原蛋白、酶解提取物等生物制品的重要原料。扩大以牛羊骨为原料的骨胶企业生产规模,提高骨胶精深加工水平,实现畜牧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特色植物提取加工业
18、玫瑰花产业
新疆玫瑰花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特别是南疆于田玫瑰,香味浓郁、品质高。培育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巩固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等传统产品,研发玫瑰细胞液净提、玫瑰口服液、玫瑰酒酿造等精深加工产品,拓展玫瑰花在香料、食品、化妆品、医药、日用品等领域的应用。
重点支持和田地区玫瑰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发展,通过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好玫瑰创新研发中心,引领玫瑰产业发展。
19、肉苁蓉产业
肉苁蓉具有补肾润肠、延缓衰老功效,素有“沙漠人参”美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保护沙漠生态的重要植物。充分利用新疆沙漠地理环境,组织实施规模化种植,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装备,形成切片、口服液、胶囊等系列保健产品,提升产业价值。
重点支持哈密、和田、喀什地区发展肉苁蓉产业发展和精深加工。
20、沙棘产业
沙棘喜光耐寒,耐酷热,土壤适应性强,防风固沙、保护植被作用突出,特别适合在新疆大面积种植发展。沙棘果富含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亚油素、沙棘黄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具有重要的医用与食用价值,素有“圣果”、“维C之王”美誉。加大科研力度,对沙棘果、汁、叶、油进行全方位开发,生产高附加值营养保健品、研发沙棘化妆品、沙棘药品。采用低温浓缩、低温干燥工艺,解决沙棘原料储存运输难题,培育地域优势品牌,扩大国际市场,引领高端健康消费。
重点支持阿勒泰地区扩大沙棘种植面积,形成沙棘深加工产业基地,并扩大内地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国际市场。
21、恰玛古产业
新疆食用恰玛古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恰玛古富含有益健康的碱性矿物元素及有机生物碱,能够平衡人体酸碱度及改善体质,具有重要的食用和医用价值,恰玛古提取液等深加工产品经医学部门验证有显著的康健效果。
重点支持南疆阿克苏柯坪县发展恰玛古产业,支持企业发挥科技优势,扩大营养液提取等保健产品生产规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六)依托石化、煤化工资源,延伸产业链
22、塑料制品加工业
现状:据统计,2015年全区塑料制品产量228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1.7%,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提升到3%,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3.3个百分点。
塑料制品业规上企业数由2011年的81家增长到120家,年均增速10.3%;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由69.5亿元上升至124.4亿元,年均增速15.7%;企业平均规模(以主营业务收入计)由8488吨/年提高到10542吨,年均增速5.57%;年利税总额由5.75亿元增长到12.49亿元,年均增速21.4%。
区域结构呈现出“北强南弱”以及“由南向北”转移的格局。以昌吉、石河子为核心的北疆地区产业比重由45%上升到57%,占据全区“半壁河山”。南疆地区产业比重占全行业的16.3%,但是年均增速高于全行业近3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塑料制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已形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9个。11家企业的15个产品荣获新疆名牌产品称号。
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在建筑用塑料制品中,主导产品塑料异型材的生产装备水平属国内先进。管材、土工合成材料、农用塑料的农地膜、大棚膜、农用输水管材的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国内同步。大型中空容器生产装备处国内先进水平。
目标:塑料制品总产量310万吨,年均增长率6%。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主要产品产量中,塑料薄膜 50万吨 年均增速11%(其中:农用薄膜 43 万吨,年均增速10%);管材及附件140万吨,年均增速8%;编织制品20万吨,年均增速6%;塑料型材20万吨,恢复性增长;日用塑料制品20万吨;包装箱及容器15万吨;改性材料(专用料、功能母粒等)15万吨;泡沫制品 15万吨。
大力发展特种工程塑料及高性能改性塑料,生产高性能建筑模板、大口径高强度排水排污管道。增加高强度塑料包装箱产量,提高塑料包装质量与档次。研发提升自动化全套节水滴灌设备,向国内与中亚地区提供现代灌溉综合解决方案。加大生物塑料、再生塑料、绿色包装开发力度,扩大可降解性塑料地膜比重。加快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改性、高附加值应用。加强高新技术塑料制品研发和生产。积极研发3D打印塑料耗材、医用专用料、多功能复合材料,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将塑料产业打造成新疆轻工优势产业。
依托上游化石产业提供的原辅材料资源优势和自治区特色园区产业集群优势,紧贴“疆内”、“西北”、“中亚”三大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用塑料、建筑塑料和包装塑料制品。加速改性材料、工程塑料、废旧塑料再生材料制品及塑料机械模具制造等产业提升,突破原料、先进成型技术与工艺、装备三大发展瓶颈,注重发展多功能、高性能、高端化产品与先进、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实施“三品”工程,加结构调整,促进塑料行业由增量发展向品质效益提升方向转变。
——农用薄膜: 以提高农业效率满足农业栽培技术要求为中心,积极发展各种功能性地膜、温室大棚膜、青贮膜、遮阳网、饲草用膜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用塑料制品。结合改性材料与专用料技术的发展,加强耐老化、消雾、无滴、有色、高透明高保温、光能转化、避虫、除草、可控降解等功能性农地膜及浓缩母料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重视多层共挤与复合技术在功能性农地膜生产中的应用。同时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开发,提高再生材料和制品的品质。
——塑料节水器材:规范发展投入低、节水效率好、具有良好推广基础的一次性滴灌带系统及产品,促进内镶式滴灌带(管)和压力补偿式滴灌管等高技术、高精度、高效能节水系统及产品的开发、推广。加大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节水器材向多品种、高技术含量、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步伐,助推节水器材产业高地的形成。
——异型材、板材、管材:以结构调整促产业提升。要继续加强异型材产品的结构、品种设计开发能力,重视其主、辅材料开发,提高专用五金配件质量档次和综合配套能力。推进共挤、发泡、复合增强改性等新技术在塑料建材、装饰材料生产中的应用,加快铝塑复合板、XPS保温材料、PVC护墙板材、PVC地面材料、PC中空板等各种新型保温、装饰、阻隔材料的开发应用。
——土工合成材料:配合重点水利工程、高等级公路、高层建筑、垃圾场、城市道路等基础建设的需要,积极开发新型土工膜(如糙化土工膜、共挤复合膜)、双向拉伸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护坡材料、防护网、垃圾掩埋材料等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加强土工合成材料的各种应用性能研究,指导土工合成材料的开发应用。
——塑料包装材料:提升编织类、膜类等传统包装材料的档次,重视包装材料的功能化、轻量化和环境友好性。加快在大型、重型包装、专用包装、蓬盖材料、非织造布、复合包装、功能包装等新型包装材料的发展,加强中空、注塑、滚塑成型及新型成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在流涎复合、多层共挤、双向拉伸等新工艺下包装基材生产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改性/专用材料:充分利用上游石化产业提供的丰富基础资源,加速改性材料发展,为市场差异化需求和产品精准投放做好原料支撑。重点开发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性母料,纳米复合材料,以PE、PP、PVC等基础树脂为载体的系列改性/专用料等。
——塑料再生技术:根据《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和农地膜强制性地方标准的要求,建立以废旧农地膜回收再生利用为核心的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制订标准,引进先进装备,开展技术研发,降低成本,提升质量。
(七)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23、纸及包装印刷业
现状:2015年全区机制纸及纸板产量37.6万吨,与2010年相比基本持平。消费量68万吨,人均消费约29Kg,为全国人均75Kg的39%,比2010年人均22Kg增长7Kg,年均增长5.7%。
纸制品产量67.9万吨,与2010年相比增长118%,年均增长16.9%。纸制品消费量约70万吨,与2010年35万吨相比增长100%,年均增长15%。
截止2015年全区造纸及纸制品企业31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实现工业产值38.2亿元,实现增加值9.3亿元,增加值占全区轻工业的 3.2%。“十二五”期间新疆造纸行业有20家企业列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淘汰落后产能近30万吨,超额完成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按重点调查企业计废水排放总量为1355.5万吨,相比2010年减少14.9%。
棉花秸秆绿色制浆产业化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巴州弘瑞达纤维有限公司、新疆国力源投资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棉杆制浆生产线投产试运行。
目标: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平均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主要污染物COD年均减少7%;棉杆制浆造纸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
以满足疆内市场需求为目标,推动造纸工业向节能、环保、绿色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包装用纸及纸板、生活用纸等,开发生产纱管纸、绝缘用纸、玻璃纸等特种纸。鼓励生产和引导消费者使用低白度、未漂白纸等环保纸及纸制品。支持棉花秸秆综合利用及棉杆制浆造纸产业化技术攻关及试点示范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到节能减排、清洁发展。
重点支持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等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以废纸制浆为主的包装用纸及纸板、生活用纸原纸及制品,以及纱管纸、绝缘用纸、玻璃纸等特种纸。鼓励和支持巴州、石河子市开展棉花秸秆综合利用及棉杆制浆造纸产业化技术攻关及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博湖苇业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组。支持阿克苏、喀什和和田等地林果基地建设以瓦楞纸箱为主的纸制品生产项目,以及生活用纸纸制品建设项目。
24、玻璃容器制造业
新疆啤酒、葡萄酒、饮料、果蔬酱等食品工业的较快增长促进了新疆玻璃容器制造业的发展。改善工艺条件,优选玻璃配方,研发玻璃瓶罐表面增强技术,走轻量化发展路线,为新疆产业发展做好包装配套服务。优化窑炉结构设计,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推动节能环保。提高设计水平,提升容器档次,重点发展棕色料啤酒瓶、中性药用玻璃、高硼硅耐热玻璃器具、高档玻璃器皿、水晶玻璃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利用“互联网+”,满足网上个性化定制需求。
重点支持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酒用玻璃瓶、药用玻璃瓶以及工艺玻璃制品产业。
(八)打造优质家居用品产业
25、家具行业
现状:新疆家具行业现有大小家具生产企业1200余家,其中80%的家具生产企业聚集在乌昌地区。2015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家具生产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734.5万元,增加值8619.6万元,利税4963.6万元,主要产品产量224万件。
新疆家具生产或经销企业大多面向中西亚国家出口,仅在乌鲁木齐市就有60多家内地品牌家具企业从事出口业务,家具出口速度逐年增加,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据乌鲁木齐市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新疆各口岸家具出口额近10亿元,新疆各口岸家具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目标:“十三五”期间新疆家具行业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聚集,稳中求进,保持行业稳定发展。到2020年全区家具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家具制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产业聚集初具规模,建成乌鲁木齐米东家具产业园。整合、规范、提升新疆木材家具行业,形成集木材交易、木工机械交易、家具生产制造、家具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我区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喀什、伊宁推进家具企业聚集,形成民族特色风情的家具生产制造、销售聚集区。
推动家具工业向绿色、环保、健康、时尚方向发展。加强新型复合材料、强化水性涂料等研发,加快三维( 3D)打印、逆向工程等新技术在家具设计和生产中应用。促进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家居、电子商务等与家具生产销售相结合。利用进口木材资源,发展高档实木家具、方便运输的板式家具。培育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开发符合我区及中亚地区民族风情特色家具产品。积极承接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在满足新疆市场需求同时,积极拓展中亚国家市场。坚持政策引导和规范发展并举,健全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开通“小升规”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家具行业具备条件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提档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培育地方家具品牌。
推进家具制造产业集聚,鼓励乌昌地区、伊宁、喀什等地区打造家具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持乌鲁木齐米东家具产业园建设,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化家具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在综合生产、商贸流通、特色产品等的区域优势和集聚效应,增加家具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和行业实力。
26、香料及化妆品产业
依托新疆熏衣草、玫瑰等特色植物资源,发展香料及化妆品产业。开发美白保养、疤痕修复、除皱嫩肤、收细毛孔等专用精油。生产精华液、